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40.jpg 

在這次的2010年馬祖文化節,除了金媽祖市南北竿遶境是重頭戲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節目,就是廟會不可少的民間傳統劇曲表演。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41.jpg

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全台各地廟宇大都會聘請劇團演戲,

恭祝媽祖「聖誕千秋」。同時也感謝神明庇佑民眾一年平安順事。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42.jpg 

這次金媽祖活動,連江縣政府文化局,特別邀請知名的傳統藝術表演團體,

『國光劇團』跨越台灣海峽至馬祖,

在北竿芹壁村天后宮前進行四天六場的演戲酬神。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43.jpg 

這次國光劇團除了在北竿演出外,在五月十日也在馬祖的行政、

經濟中心南竿鄉的介壽堂進行兩場演出。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44.jpg 

連江縣政府文化局,這次結合了農曆媽祖誕辰的民間祭典活動,

讓馬祖民眾也能欣賞到國家級團隊的精緻劇場藝術。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45.jpg 

這次國光劇團在馬祖的表演,是在五月六日早上進行完祭祀大典後,

下午兩點由連江縣縣長楊綏生親自主持演戲酬神開演儀式。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46.jpg

整個開演儀式除了縣長致詞外,當然少不了馬祖北竿鄉周瑞國鄉長的致詞。

致詞後由連江縣楊縣長致贈加菜金給『國光劇團』。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47.jpg

『國光劇團』也由團長陳兆虎先生,回贈紀念品給楊縣長。

在雙方互贈紀念品後,即進行「跳加官」表演。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48.jpg

在國劇在正式演唱以前,基本上都會先表演一套舞蹈叫作「跳加官」。

跳加官是把大型的「天官賜福」簡化而來的,原來由福、祿、壽三位星君一起表演。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49.jpg

跳加官卻祇由祿星上場,祿星也叫作天官。在這套舞蹈將要結束的時候,

舞蹈者拿起預先放在桌上的一卷畫軸向觀眾展示。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50.jpg

畫軸上面有字,以前多半寫著「指日高陞」、「加官晉爵」等吉祥成語,

向觀眾賜福祝賀。舞者臉上戴著面具叫作「加官臉子」拿著的畫軸叫「加官條子」。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51.jpg

跳加官,僅有動作並無口白,所謂「加官」乃取「加官晉祿」職位高昇的意涵,

扮演天官賜福,象徵吉祥、平安、富貴。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52.jpg

「跳加官」的由來,傳說是在唐朝時,有一年的元旦,皇宮內慶祝新春大作戲場

以娛樂百官,宰相狄仁傑粉墨登場參加演出,因怕群臣恥笑,

於是穿著大紅的朝服,戴起面具即興表演。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53.jpg

北管扮仙戲、布袋戲、歌仔戲演出跳加官,俗稱「踏棚」;

由於戲劇的演出主要是為了敬神、祈福。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54.jpg

跳加官的時候,所有演員一律不准出聲,以免招惹凶神惡煞,

直到跳加官完畢,正戲開鑼後,才能出聲說話。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55.jpg

另外還有個傳說,事實上這個「跳加官」的人物是大有來頭的。

唐明皇的宰相李林甫,口蜜腹劍,滿朝文武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56.jpg

有一次,唐明皇宴請群臣,一起欣賞教坊優伶的表演,在場的一些文武大臣,

想乘此機會戲弄一下李林甫,便奏說李宰相「精於梨園」。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57.jpg

明皇一聽,甚為高興,即命李林甫當場作戲。李林甫只會阿諛奉承,

哪會演戲?但君命難違,只得戴上面具,亂舞一番。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58.jpg

並且展示一些吉祥喜慶的條幅,來討明皇的歡心。果然,明皇看了很是高興,

便下口諭,今後凡有演唱活動,均要演出這個節目。

於是,「跳加官」就這麼一代代地傳下來了。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59.jpg

而「跳加官」表演的步法是遵循傳說中的慶典典故,

像是裡頭向左右四方拜手的動作,就是在向文武百官祝賀,

與大家一同沾沾喜氣;步法中並不時向天仰笑,表達出歡喜之意。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60.jpg

「跳加官」是為祿星,在民間又被稱呼為天官、喜神、財神,

代表著財富與祈福,以天官賜福的形式為活動祈福,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61.jpg

「跳加官」也同時為民眾送上祝賀之意,並發送喜糖,

讓在場民眾感受民俗文化所帶來的祝福。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62.jpg

說完了「跳加官」我們來說一下這次表演的國劇。

現在我們所稱的國劇,事實上應該稱為「京劇」。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01.JPG

京劇的前身是徽劇(徽調)、漢劇(楚調)、昆曲、秦腔、京腔,

並受到民間俗曲的影響,可說是聚百家表演藝術於一堂,而發揚光大之。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02.JPG

京劇約於清光緒年間(一說道光年間)形成於北京,迄今約有二百年。

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黃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03.JPG

道光年間,漢調進京,被二黃吸收,形成徽漢二腔合流。

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皮黃班接踵去上海,

因京班所唱皮黃更為動聽,遂稱之為"京調",以示區別。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04.JPG

其後因上海梨園整個被京班所掌握,於是正式稱京皮黃為"京戲"。

民國十七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北京改名北平,京劇改稱"平劇"。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05.JPG

京劇自形成至今,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 約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清光緒六年(1880)左右,

      為京劇孕育形成期。

(二) 約自光緒六年(1880)至民國六年(1917)左右,為京劇發展成熟期。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06.JPG

(三) 自民國六年(1917)左右起,京劇發展趨於鼎盛,

      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才因日本侵華關係,由盛而衰。

(四) 自民國二十七年(1938)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左右,

      由於抗日和國共之爭影響,產生盛衰的不同情況 。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07.JPG

(五) 1942至1967年間,共產黨為了讓政治口號、思想,廣泛、

      深入各地,將京劇改革,使京劇有了一段特殊的發展。

(六) 自民國七十八年(1989)起,兩岸逐漸展開的文化交流活動,

      帶動了平(京)劇的新發展。

國光劇團(國劇表演)008.JPG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9308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